高占祥主席在第七次两岸人文对话上的讲话
尊敬的钱复先生、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
刚才钱复先生做了一个内容深刻、语音甜润、声声入耳的综述发言。这次,“两岸人文对话”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多元互补的启示”。这是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题目。许倬云、刘梦溪等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都是围绕中华文化的“主体论”、“根本说”来论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各显风姿、各展其美、使我上了一堂文化课。我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以后,谈一点感想,题目是“多元文化互补的价值”。
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儒释道三大主干组成,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体现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是两千多年来不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在交流、融合过程中,不是没有摩擦、也不是没有冲突。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影响很大,当时的墨子,师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但到后来,墨子渐渐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也很大,有与儒家并称“显学”之说。
墨子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倡导可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来选择方案。比如,国家昏乱的,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困的,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墨家学派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崇尚劳动,“短衣草鞋”很能吃苦,我觉得这些思想是可取的。墨子当过牧童,学过木工,学识广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在战国末期,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宗教迷信部分,对认识论、逻辑学以至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有一定研究和贡献,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虽师从儒者,后来,他认为儒学中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并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批评,成了儒学的反对派。到了秦皇汉武之时,先是焚书坑儒,继而独尊儒术。对墨家等学派进行了摧残和打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留下来的教训,我感到墨子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人物,对墨家学说亦应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其中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很值得借鉴。
关于中华文化多元互补的价值,我觉得可以从形成、民族、跨国这三个角度来研究。
一、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多元互补的价值
前面已说过,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大主干融合组成,它将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清净、佛家的慈悲,融合成社会型的群众信仰。我在《新三字经》一书中,也写了一段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儒释道,是三经,
合如一,皆成行。
重文化,育文明,
崇自然,尚安定。
倡慈悲,济众生,
厌纷乱,爱和平。
这三十六个字,我思考了一个多月才形成的。
二、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多元互补的价值
中华文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不仅包括汉族,而且还包括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成员。因此,今天的中华文化格局,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而组成。正如词作家乔羽先生在一首歌词中所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化,一般所说的是汉族文化。实际上还必须包括现今我国各个地区地域五十多个民族成员的文化。今天我们所说的汉族文化,其源头有六大文化版块,是多民族的起源;而且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也是由不同文化滋养浇灌而成。汉族不是一个纯民族的概念,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长与不足,文化的多元互补,是各民族之间互学互补的共同课题。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宋代卢梅坡写的一首《雪梅》的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首诗的寓意,是说梅花与雪各有优长,也各有其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亦同此理。因而,现在讲中华文化,理所当然地包括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新格局。
三、从国际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多元互补的价值
中华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把握住两个基本点:
1.是不能忘记本民族文化之地位。也就是说,不能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之根,不能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之魂。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本,文化自信便无从谈起。
2.是要吸收外来文化学说之精华。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撞击。我们应该在撞击中筛选,在筛选中择优,在择优中吸纳,在吸纳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每一次引进、吸收外来文化,都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引进外来文化,不能机械地照搬,否则,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方面的教训之大,不谓不深刻。中华文化,具有强盛的同化力和理智的扬弃力。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有了清醒的自信,也就有了自知之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复兴不是复古,引进不是照搬,自信不是狂妄,自觉不是无防。
这次“两岸人文对话”,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多元是一种永恒的文化现象,多元互补是文化生命力的血脉。也可以说,多元互补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定律。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多元互补的文化观,并把它运用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就会迎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各位同仁,我讲的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