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时代新风韵”优秀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深圳召开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年会 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货源渠道,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 1
  • 2
  • 3
  • 4
 
专题新闻
政策新闻
本会要闻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导航栏目
本会简介
专题新闻
文化项目
会员单位
国际交流
佛教文化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 专题新闻 -> 政策新闻
传统文化要回归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5 15:30:02

从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到国学培训兴起,再到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广大中小学生、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回归。

注重立德树人、传承文化记忆、培养君子淑女直至圣贤,传统文化的拥趸有自己的理由。然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在这一问题上往往失声。今年8月,一篇题为《读经少年圣贤梦碎》的报道引发社会热议,10年的“包本背诵”后,读经少年“对十年读经教育的反叛,是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回来,值得我们深思。

任何思想与传统都有其肇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非向壁虚造。每段风干的文字背后,都有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如果抽离了这些,只求熟读成诵,既无视文本自身的指向,也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据了解,目前学校提供的常规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仍然面临“两张皮”的困境。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中小学以专题教育形式开设,传统文化要么被当作装点门面的缀饰,要么被视为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补充。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不是接受一门学科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应该渗透在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要求教育者从孩子出发做一些重整性的与孩子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活动。而这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信、确立文化认同的应然之道,也是承继智慧、取其精华的必然选择。传统不在天上、不在书里,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教育应建立在与当代生活并行不悖的基础上,我们要力避“圣化”“捧杀”“不食烟火”的倾向。关于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设计出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情境,也有待于社会以扬弃的心态看待传统、尊重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241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