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时代新风韵”优秀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深圳召开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年会 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货源渠道,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 1
  • 2
  • 3
  • 4
 
专题新闻
政策新闻
本会要闻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导航栏目
本会简介
专题新闻
文化项目
会员单位
国际交流
佛教文化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 专题新闻 -> 政策新闻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13 13:28:47
        “学习西方艺术”、“引进西方艺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三个阶段解读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宏观历程和历史使命。“走出去”不仅仅存在于中国文艺界,更发生在目前中国的各领域。文化艺术对于民族精神、经济和政治等的影响不容小觑,所有枝节都环环相扣、荣辱共存。中国国力在国际上的比重越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国际中越强,我们的艺术家、理论家和批评家等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就越响亮;反之,如是。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种维度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命题。


中 国 文 化 为 什 么 要“走 出 去”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和谐相处、共谋幸福,我们需要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的前提就是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熟悉。

      其次,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文化注重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共同体重要一员。如何与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是世界的课题。

      再次,一个屹立于世界的完整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一个经济、文化的复合体。不能只让世界惊叹我们坚硬的经济形象,文化的柔美魅力不仅可以淡化经济形象的硬度,更可赢得亲和力。因此,窃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如 何 推 动 文 化 走 出 去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深化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应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的新模式,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和细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大众化策略,使这项工作更具差异性、针对性和融通性,进而提升其效度和可持续性。要善于使用贴近对象国本地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表达方式,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善于用国际比较的视角,更加生动地阐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培养高素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才资源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提速,破解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匮乏,已成当务之急。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相应非通用语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的人才培养需要完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地进行学科课程设计,这既是国家亟需也是外语院校的责任担当。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发挥民间力量,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应紧抓机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足音更强劲、风采更久远,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241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