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万里茶道•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三峡大学、鑫鼎集团主办。文促会主席王石、主席团咨询委员金坚范,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刘魁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等来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等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者围绕“长盛川青砖茶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在万里茶道大区域中对长盛川青砖茶非遗文化进行区域整体保护”等话题展开积极探讨。
湖北宜昌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2016年,宜昌茶叶面积达89万亩,综合产值超过110亿元人民币。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由何氏先祖何德海于1368年创立,曾是万里茶道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力,被誉为“亚欧万里茶道上的瑰宝”。“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也于2016年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总结“非遗”传承保护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吸取其他“非遗”人才培养单位、行政指导部门及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建立理论与实际兼容并蓄的“非遗”传承保护模式,进一步构建具有引领作用的“非遗”人才体系,提高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将产生积极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就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作为“非遗”载体的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同时也肩负着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后继人才以及对传统生产技艺活态保护,在保护中提升的重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师带徒”的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非遗”保护的需要,将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纳入到现代生产生活中,培养出兼具一定理论知识与高超技艺的新时代传承人,是时代发展对“非遗”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