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主席为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

这是我第二次做客《世纪大讲堂》。前一次讲“什么是社会”。这一次讲“文化:超越边界”。
北京大学贝子园,与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院长、哲学所李中华教授等几位讨论何为“跨文化”。中华先生认为“跨,就是超越边界”。
“边界”广泛存在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这里所谓文化的边界,主要指精神层面。
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生活习俗、族群意识、审美取向,总之任何一种标明时代、地域、主义的文化,都是一个圈子,都有边界。
而文化的边界,源自人。人以群分。群即圈子,即边界。
远古的群,上古的群,应该很小,很稀,且很分散。
据人类学家推测,距今15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全球人口估计320万,不及今之北京市朝阳区人口(395万)。而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世界人口也只有3000万左右,和今之重庆市人口(2884.62万)相近。
散居各处,彼此疏离的族群,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从神灵到器物。又因其疏散于广袤河山大野,彼此之间也就绝少接触、了解,更谈不到往来。
晚到世界还没有被航运和驼队穿过,不同地域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各自发展。
例如中华大地,阿拉伯半岛,印度,即是比较典型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也由此发展出比较独立的文化系统。
圈子、边界,正如后世之民族主义一样,对人类、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二分的。一方面,利于族群的凝聚、团结,形成一个又一个稳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另一方面,也是这种圈子、边界使人类分化、分割,隔阂乃至对立、冲突。
以“多元”、“多元并存”形容人类文化的存有状况,毫无问题。
问题在于,所谓“多”既非定量,也非恒量,它是一个变量。
而“元”,则是起点(大哉乾元),也是结构要素,部分。
那么,从时间、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多元”是越变越多,还是相反?
是相反,是越变越少。
首先看人的圈子,人的群体:从家族、氏族、部落、部落集团,到国家、帝国、洲际共同体、联合国。
人类群体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聚合,小的圈子、边界不断被打破,被超越,也驱使文化作同向运动。
以语言为例。据说全世界的语言有几千种之多。仅北美印第安人就有170多种语言。而今,有人说每天都有一种语言消失,尤其是一些使用人口少的小语种。语言的变化是一个标志,说明文化之“元”,其数日益减少,其量日益增大。
迄今,已有学者将欧亚大陆概括为四个文化圈。即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的西欧文化圈;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的西亚文化圈;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的南亚文化圈。
文化聚合、汇合、融合,仍在进行……
可知“文化多元化”之语,虽然表达了人们反对文化霸权,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愿望,却并不符合文化发展的事实。
“化”,是方向、目标。如“现代化”、“全球化”。人类文化的方向、目标是多元化吗?或者,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吗?
存有状态是多元,现实是多元,而趋势是融合。
今天世界人口暴涨到75亿,其中一半集中于城市。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以及各个学科、各门艺术,几乎所有边界正在被打破,被超越。
包括从前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分割的权利,比如国家主权。因为人类需要超越国界共同协商、遵守,于是有了“主权让渡”,即为了共同利益,将国家部分主权转让给他国或高一级的国际组织。比如欧元区国家把货币主权(发行,发行多少、利率、政策)都让渡于欧洲央行。这类组织还有联合国、欧盟、北约、WTO,世界货币组织等。
再如互联网,更是典型的跨国、跨文化例证。它把人类文化传播,文化交往,从物质到精神,都联通一气,是全球各国文化主权的集体让渡。
这种情况下:
(1)在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主流文化中已经很难寻到原生态,或纯粹的区域性文化,除非在博物馆。
(2)具有共同观念、共同形态、共同审美准则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3)任何一个族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内,已经不可能像过去时代那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独自发展。
以上是大背景,大趋势。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创立和对外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个背景和趋势下。
〔以下讲述文促会15个对外交流项目的具体案例,从略〕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吧。
地球有前景吗,人类有前景吗,文化有前景吗?不少人表示忧虑,悲观。我也很忧虑,但我不悲观。
我们是有明天的。但,是谁的明天?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我看明天不是哪个地域的、哪个族群、哪个国家的明天。而是整个人类的明天。
这不是别的什么人的思想,这是中国人的思想: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大同”,今有“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法想象,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却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
像过去那样,自外于世界,各自发展的情形不会继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