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新时代新风韵”优秀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 中华文化促进会四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在深圳召开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年会 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不断优化货源渠道,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 1
  • 2
  • 3
  • 4
 
本会公告
 
 
导航栏目
本会简介
专题新闻
文化项目
会员单位
国际交流
佛教文化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本站首页 -> 本会公告
王石:你觉得你很中国吗?世界文化在如何变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4:53:09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世界文化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文化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你们打量一下自己的头发、围巾、衣服

你觉得你很中国吗?

世界文化究竟在如何变革?

中华文化怎么走出去?





 

多元的“元”在变少——文化聚合

在文化传播领域和文献中间,有一个词是重复率非常高的,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元”在中文里第一是起点的意思,大哉乾元,是说宇宙的起点,元旦是说一年的起点。第二个意思是一部分,一个要素,一个类型,也叫元。比如说单元,住在楼上四单元,也就是在第四部分这样的一个系统里面。所以多元化的“元”说明了文化的起点不一样,发生地点也不一样,它们的类型也不一样。

 

但多元化应该叫多元性。性是本来就固有的东西,是本性。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它就是各有各的状况,本性如此。可是化不一样,化有意愿的意思,有目标的意思,有趋势的意思,比如说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但不是实现多元化,本来就是多元的,所以说应该叫多元性。

  

不赞成多元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多元化仿佛变成一个目标,想让文化多元化。这不太现实。现实是什么呢?现实是这个元,这个多,在逐渐地变少。要按多元化这个词去理解,觉得好象就应该现代化的目标是现代,多元化的目标是多元,实际上的趋势不是如此。这里的一个标志,就是语言。

 

全人类的语言中比较有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语言500多种,每天在减少。可能每天都有一种语言消失。现在小学生进了学校不许说家乡话,一定要说普通话,重视英文比重视汉语还要厉害。这就是语言在减少,文化在聚合。


 

所以《三国演义》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说周朝末年的战国七国归于秦,秦又变成楚汉互相争夺,然后又并合成汉。汉又分成三国。这是站在明朝看这一小段历史,如果站在人类史的角度看,就会看到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就是向着合的方向在走。人群向着合的方向在走的时候,文化就一定会向着合的方向走。当然现在也很难下一个判断,说就是一元化,但起码看到了它的趋势——文化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在走向融合。

 

融合的文化出现的三个特征



文化融合出现了三个特征,第一个是由于文化从分散到聚合,因此在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的文化里面几乎找不到原生性的文化,而是混合性的文化。打量一下自己的头发、围巾、衣服、裤子,你觉得你很中国吗?你跟外国人有很大区别吗?几乎没有,它已经被融合了。

 

第二个是出现了很多共同性的文化。交响乐、油画、音乐剧等等,都是共同性的文化,不仅表现形式共同,而且很多理念也共同,比如说都不能歧视别人的文化,要尊重文化和文化的差异等等。

 

第三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很难自己发展。文化正在走向聚合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共同进步。

 

“跨”文化交流的新趋势——民间交往



跨文化运动,从上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民间交往。社会力量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也有人把民间组织叫做第三部门。在中国,这些民间组织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兴起,其中就包括中华文化促进会。

    

文促会创立以后,第一个项目就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它第一次创造了一个华人的空间,叫华人世界。华人音乐经典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的华人杰出音乐家都聚合在一起,共同回顾以往。

 

有个特别令人感动的事情,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管弦系的教授叫夏志秋,他写了一首歌,叫《歌八百壮士》。《八百壮士》是1937年上海抗战的时候谢晋元团长带着400多人号称八百壮士,为了部队的后撤抵挡日军,在苏州河旁边的四行仓库坚守了一个月。所以夏志秋教授写了一首合唱叫《歌八百壮士》,但是这首合唱让夏教授一辈子不知道挨了多少斗。说抗战你干吗不歌颂共产党、八路军?你干吗要歌颂国民党?所以他一辈子受了不知道多少委屈。音乐经典把《歌八百壮士》评为是声乐作品里面的音乐经典作品之一。那时夏教授已经病危了,就告诉他女儿说你一定要在颁奖的时候,如果我死了,你要替爸爸把这个奖拿回来,放在我的骨灰盒上,后来我们是63号在大会堂颁奖,他的女儿就把他这个奖拿回去了,跟他说“爸爸,我给你领回来了。”

 

还有一个活动是去访问诺贝尔基金会,中国的团体从来没有去参加过诺贝尔的颁奖,诺贝尔基金会完全是个民间组织,它能够创造一个以自然科学为主要领域的这么重要的奖项,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东方的以人文科学为主要领域的一个奖项?当时是这样的一种想法,后来没有做成,直到现在也没有做成。这件事情是说当时的想法是觉得一个民间组织照样应该做世界的事情。诺贝尔就是一个民间组织,诺贝尔基金会给了我们的这样一种鼓舞。

  

 

这位女士是韩国金大中总统的夫人,金大中总统关在监狱里的时候,他们俩正在恋爱,不断地写信,后来她把这些信集结成一本书,叫《黎明前的祈祷》。我看了以后特别动人,我自己就写了一篇序言,然后夫人看了以后,她也觉得序言特别好,她希望我们出中文版,然后我们就请她来参加这本书的发行式,她也就来了。直到她90多岁了,还到北京来看我们。民间交往它会建立亲情,它不是官方的,它反而会建立一种像亲人一样的一种很近距离的感觉。


 


这张图片是和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行的两岸人文对话。每年一次或者两次,两岸的学者会聚在一起讨论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里是讲文促会的万里茶道在蒙古,在印尼,习主席提出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有一条万里茶道,从17世纪末,后来我们就和俄罗斯的国际合作协会,和蒙古的和平友好组织,三家组成了一个万里茶道协作体,直到现在每年都举行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的市长峰会。

    

习主席说民间外交是中国国家外交的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说文化交往也是民间外交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文化交往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没有意识形态的顾虑,所以它更体现文化的本色,文化层面的,它真正是一个文化的,不容易引起一些政治猜想。第二,由于它是民间的,所以它有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官方不便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像对台湾的交往是这样,现在对日本的交往也是这样。国家和国家除了政府以外,还有老百姓,老百姓的交往还是要畅通的。这样的话才不会把两个国家堵死,才会保持互相了解和互相沟通。

 

中华文化走出去——相互了解

  

 将来的发展不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共同发展。这就是人们说的零和博弈的意思,最好是大家一块都好。而且文化可能会在政治之前成为一个全球的共同体。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观那12项,每一项都是全球的。中国人自古从孔夫子就四海之内皆兄弟,然后天下大同,然后又有现在的和平合作、互利共盈、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也是中国人的胸怀,也是将来的中国方案,或者叫中国梦。 

 

既然文化需要共同发展,那就不得不“走出去”,而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很多人最容易想到的,是走出去向外国人展示我们的优秀和成就,或者是炫耀,但看待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应该有新的境界。 

 

首先应该有文化自信,但是不能把文化自信搞成文化自大,也就是说不能过于夸大民族的或者本国的文化的优越性。第二,也不能过分夸大自己的本民族或者本国文化的特殊性。钱钟书先生他写的《谈艺录》里,他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是说全世界的文化它在基本方面是一样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世界的,不必去做区隔。这是一个中国人的雄心。所以谈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候,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走出去做什么?走出去交朋友,走出去让别人了解我们,走出去了解别人,壮大我们自己。

 

油画从意大利走出来,油画发展了,交响乐从欧洲走出来了,日本、中国都有交响乐,交响乐发展了。音乐剧从英国的伦敦西区走出来了,走到美国,它在全世界都发展了。佛教从印度走出来了,佛教也发展了,现在中国成为佛教的中心。这些事实都说明打破边界走出去会壮大自己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241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4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