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和”与“同”的差异居然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和”是不同成分的合理搭配,“同”是相同成分的重复迭加。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二是平等待人;三是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做好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总结:儒家思想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在如今的思想领域中起到的支撑和贯穿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儒学与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既做到继承,又能尝试创新。
|